首页 / 舞蹈演员 / 正文

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:两婚两离无儿无女晚年照顾英国初恋男友!中国舞蹈家有哪些名人

2025-05-26舞蹈演员阅读 16

  戴爱莲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,第一任丈夫是著名画家叶浅予。她与叶浅予离异后,与著名舞蹈演员丁宁再婚,后因性格不合离异。

  戴爱莲的曾祖父是西印度群岛的第一批劳工,他为人仗义,被同乡们尊为“老大”。在广东话里,“阿大”与“阿戴”读音相近,于是吴家改姓“戴”。

  戴爱莲有个表姐在英国学习芭蕾舞,表姐暑假回来,戴爱莲只跟表姐学了几天芭蕾舞,就跳得像模像样。

  当时特立尼达是英国的殖民地,很多有钱人家的孩子都在英国留学。1926年,一位英国籍芭蕾舞老师在西印度群岛办起了白人舞蹈学校,教的都是白人孩子,只有戴爱莲是唯一一个黑头发、黄皮肤的华裔。

  戴爱莲学了半年舞蹈后,经常被老师安排给同学们做示范。一次老师不慎扭伤了脚尖,学校来了一位年轻的新老师,但她的水平还不如戴爱莲。于是,戴爱莲被安排在学校当代课老师,这年她才11岁。

  为了让3个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,1930年,母亲带着戴爱莲和两个姐姐迁居伦敦,父亲在特立尼达经商养家。

  戴爱莲的同学都是白人,身体条件比她好。她个子矮,皮肤黄,脸型过于东方化,因此学习舞蹈期间,戴爱莲很少有演出的机会。

  一年后,戴爱莲的父亲因为赌博生意破产,母亲带着两个姐姐回到特立尼达,戴爱莲坚持留在伦敦学芭蕾舞。

  家里无力支撑戴爱莲的留学费用,她便通过勤工俭学养活自己。学习之余,戴爱莲在咖啡厅、餐厅做穿插性表演,替公司推销脸谱,还去酒店刷地板……饿了,她只吃半块面包充饥。

  芭蕾舞学校的玛格丽特·克拉斯克老师了解到戴爱莲的处境后,帮她申请免交学费。玛格丽特老师还帮戴爱莲找工作,安排戴爱莲演出,并为她提供免费的服装。

  由于成绩优异,1939年,戴爱莲获得伦敦的尤斯——莱德舞蹈学校全额奖学金,大大缓解了经济压力。

 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本全面侵华。戴爱莲虽远离中国,但身为炎黄子孙义愤填膺。她一边学舞蹈,一边在英国加入援华运动委员会,并创作了《觉醒》《前进》等舞蹈,到码头为中国海员演出。

  1939年9月,英法联军对德国宣战,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。戴爱莲就读的尤斯——莱德舞蹈学校被迫解散,很多同学无奈回家,戴爱莲没有回特立尼达,而是决定回祖国支援抗战。

  在筹集去中国的经费时,戴爱莲给英国青年雕塑家维利·苏科普当人物模特。维利·苏科普告诉戴爱莲:我刚从事雕塑工作,付不起很高的报酬。

  维利·苏科普有个简单的工作室,白天戴爱莲给他当人物雕塑模特,晚上她一个人睡在维利·苏科普工作室的地板上。

  维利·苏科普仪表堂堂,英俊帅气,戴爱莲少女的芳心被拨动了。维利·苏科普也倾慕戴爱莲东方女性的妩媚和气质,两人互生好感。

  维利经常从家里给戴爱莲带吃的,戴爱莲为回馈维利,帮他在工作室打扫卫生,熨烫衣服,两人心照不宣地相爱了。

  1940年1月,戴爱莲帮维利完成了雕塑,两人正式相爱了。但他们的恋情只持续了两个星期,维利就狠心斩断了。

  原来,维利与伦敦一个银行家的女儿西蒙早就订婚了,他不能为了戴爱莲而伤害未婚妻。戴爱莲的教养和自尊,也不允许她破坏别人的感情,便含泪退出了。

  1940年1月下旬,戴爱莲搭乘遣送中国留学生回国的轮船去中国。纳粹分子在海上进行封锁,轮船原本两个星期到达香港,可却走了近50天,不少乘客被饥饿、疾病夺去了生命。

  物资的极度匮乏,加上海上的颠簸,让戴爱莲虚弱疲惫,还发起了高烧。戴爱莲一直在心里告诫自己:我要好好活着,帮助同胞抗击日寇。

  那时戴爱莲只会说英语,一句汉语也不会说。宋庆龄安排戴爱莲在香港学中文,并介绍她与文化艺术界名人徐迟、郁风等相识。

  在香港期间,戴爱莲多次参加抗日募捐演出,她表演古典芭蕾舞剧《仙女》,还表演即兴创作的舞蹈《进行曲》,鼓舞国人的抗日斗志。

  在香港期间,戴爱莲认识了著名画家叶浅予。他1907年3月31日出生于浙江桐庐,比戴爱莲大9岁。

  叶浅予是绘画天才,1939年在组织安排下去香港创办《今日中国》杂志。叶浅予在采访、宣传抗日义演时与戴爱莲相识了。

  戴爱莲只能说简单的中文,叶浅予的英文也只有初中水平,两人沟通起来有困难。但他们借助动作、表情,竟都能了解到对方的心思,似乎心有灵犀。

  这年戴爱莲24岁,是未婚女孩,而叶浅予却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。叶浅予的前妻名叫罗彩云,两人是包办婚姻,婚后生下了两个女儿。

  叶浅予与罗彩云没有感情,便背着妻子与女画家梁白波相爱。婚外情曝光后,叶浅予和梁白波遭受方方面面的指责,梁白波承受不住压力,与叶浅予分手了。

  叶浅予追求戴爱莲时,并没有隐瞒自己的婚史。戴爱莲是在西方长大的女子,思想前卫,把爱情和感觉放在第一位。

  后来戴爱莲在自传中这样描述对叶浅予的感受:叶先生给我画了一幅素描,我非常喜欢。见了他本人后,我没想到他画画这么好,人还长得这么帅。

  戴爱莲与叶浅予从相识到结婚仅用了14天,1940年,两人在宋庆龄的办公室举行了简朴的婚礼,他们的主婚人是宋庆龄。

  婚后不久,戴爱莲被查出卵巢炎,在香港一家医院接受治疗。医生为戴爱莲实施手术时,为了避免更大的病变,不得不将她的卵巢切除了,这就意味着戴爱莲永远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。

  对一位新婚妻子来说,这是锥心刺骨的打击,戴爱莲经常伤心落泪。叶浅予动情安慰妻子:只要我们相爱,有没有孩子都一样幸福。只要你不嫌弃我,我会永远爱你。

  戴爱莲是一位大气的女子,觉得国难当头,自己不能一味沉浸在小情小爱中,还有很多事情等待她去做。她擦干眼泪,坚强起来了。

  1941年12月,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戴爱莲辗转澳门去桂林,用舞蹈宣传抗战。她创作表演的抗日题材舞蹈《游击队的故事》《东江》《卖》《思乡曲》《空袭》等,起到了鼓舞民众的作用。

  1942年10月,在组织的安排下,戴爱莲到达大后方重庆。她先在国立歌剧学校、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,后在教育家陶行知的邀请下,创办了育才学校舞蹈组。

  而叶浅予1940年就到达重庆,创作的组画《战时重庆》,及叙事漫画《逃出香港》,引起巨大反响。

  在重庆期间,戴爱莲克服种种困难,去西康、新疆采风,创作了《马车夫之歌》《瑶人之鼓》等脍炙人口的舞蹈作品。

  戴爱莲创作的秧歌剧《朱大嫂送鸡蛋》也风靡一时。她在开拓发展我国民族舞蹈的同时,将西方的芭蕾舞引进中国,让芭蕾舞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。

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戴爱莲先后担任华北大学三部舞蹈队队长、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、中央歌舞团团长等职务。

  期间,戴爱莲创作了大型歌舞《人民胜利万岁》、大秧歌《祖国建设》、舞剧《和平鸽》等,均受到广泛欢迎。

  戴爱莲创作并表演的《荷花舞》,在1953年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奖。戴爱莲被外国媒体称为“舞蹈的使者”。

  1954年,北京舞蹈学校创办,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所舞蹈学校,戴爱莲担任校长,为新中国培养舞蹈人才。

  1950年,戴爱莲不堪婚姻的沉重,向叶浅予提出离婚。叶浅予已经离过一次婚了,想维持这段婚姻。

  戴爱莲耐心与叶浅予沟通:我们不能再这样捆绑在一起浪费生命,应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。想想结婚10年来,我们能够真正沟通吗?我不想再受这种折磨了。

  1956年,戴爱莲与舞蹈演员丁宁再婚了。丁宁1928年出生于上海,比戴爱莲小12岁,曾是京剧武生演员。

  1956年戴爱莲与丁宁再婚。由于两人年龄相差太大,加上两人是上下级,关系不好处理。戴爱莲在再婚中找不到幸福,这场婚姻只维持两年多就解体了。

  1968年,戴爱莲被下放到北京北郊的农场劳动。没有婚姻,没有孩子,家人远在海外,戴爱莲无牵无挂。

  生性开朗的戴爱莲在特殊年代里从没想过自杀,表现得很坚强。她在农场里喂猪、种菜、挑大粪,嘴里还哼着歌,迈着轻快的舞步。

  1976年10月特殊年代结束,戴爱莲恢复了正常待遇。此时戴爱莲已经60岁了,将主要精力用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。

  从1979年到1986年,戴爱莲多次带队赴美国、丹麦、意大利、法国演出芭蕾舞、中国的民族舞蹈,还出席国际舞蹈理事会活动,被外国媒体誉为“舞蹈大使”。

  戴爱莲单身几十年后,心中沉睡的爱又被初恋男友维利点燃了。早在1979年,戴爱莲去英国伦敦参加舞蹈会议,见到了分别40年的维利。

  此时维利已是英国著名的雕塑家,还是英国皇家院士。当年他为戴爱莲创作的雕塑,被陈列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大厅,维利的工作室里一直挂着戴爱莲的照片。

  40年后重逢,戴爱莲和维利都很激动。上天没有让他们成为夫妻,但时光沉淀了他们的亲情,两人以兄妹相称。

  1993年,维利的妻子西蒙不幸因病离世。维利承受不住丧偶的打击,于一年后中风了,戴爱莲去英国参加活动时,特意去看望维利。

  戴爱莲要离开时,他眼泪汪汪地问:你能留下来陪伴我吗?戴爱莲犹豫了。维利的女儿告诉戴爱莲:爸爸不要保姆和护士陪伴,经常在家里看你的照片。

  戴爱莲被维利的痴情打动了,同意留下来陪伴维利。戴爱莲在伦敦住了1年多,照顾维利的生活,陪他聊天。

  晚年的戴爱莲一个人在北京养老,她性格开朗活泼,学生遍天下。老同事、老朋友都很尊重她,戴爱莲的晚年并不寂寞。

  戴爱莲一生有个最大的愿望,那就是成为一名员。2005年12月26日,89岁的戴爱莲终于如愿入党,实现了毕生的夙愿。

  2006年2月9日,戴爱莲在北京逝世,享年90岁。戴爱莲经历两次婚姻,没有孩子,娘家人远在国外,但她离世后,送别她的人络绎不绝。

相关推荐